那是一个黄金年代发表时间:2022-12-06 16:20作者:斑消宝 (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联系删除) 1, 11月30日,广州迎来解封,优化后的防控政策,突然打破了以往静默,千年古城又恢复了烟火气,市井气息扑面而来。
11月30日,“长者”江公离世,举国哀悼。 三川河流,草木衔悲。 从此,天上又多了一颗星。
“江爷爷一路走好,永远怀念您”“人民会永远记住您”“青年一代会更加努力地建设国家,不辜负您的期望”……网友哀思不绝于耳。 江公扬州故居哀悼的人群络绎不绝,人们献上一束洁白的菊花,写下一句送别的祝愿,大家自发参与悼念活动,追思之情绵绵不断。 在网络上看到这些消息,我的心情很沉重。
生活大抵如此,相关喜悲,只有真切经历过,去思索过,才能感同身受。
2, 此刻我站在斑小将公司位于20层的办公室,望向窗外车水马龙,楼下人声鼎沸清晰可听,多像一场天然的大时代交响曲。 只是倍感惋惜,曾在多场“交响曲”即兴担任过指挥家的他,永远走了。
但这乾坤晴日,这盛世中国,这繁华景象,正如江公所愿。
3, 时间,是一个无底黑洞,它能吞噬一切,也能记录一切。
拉伸时空的长镜头,不需要渲染,不需要定焦,更不需要表现手法,任何角度,都能捕捉到黑框眼镜“长者”的慈祥面容。 如官方发布他的遗像,永远定格在人民心中。
4, 1997年,那时我正读初中,邓公溘然辞世,中华大地一片哀恸,学校组织全体师生集体观看了邓公的追悼大会。 那一场追悼大会,我莫生难忘,主持大会的江公,难掩悲痛,几次泣不成声。相信很多70后、80后,对“万众送小平”仍会记忆犹新。
岁月无声,且长歌当哭。 只是那时我的年龄和阅历,信息闭塞的小城镇,甚至是“谈政治色变”的年代,根本无法理解政治家的语义。 政治,离我们太远太远。 那时同样也无法理解,从1984年的”小平,您好“,到1997年的”小平,您走好“,这不短不长的十几年间,对中国,对于中国人,意味着什么,这个世界,发生了什么。
后来,求学,工作,参加各种考试;再后来,辗转河南、新疆、广东创业;到如今,为人母。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,但却押着相同的韵脚前行,毛邓、三个代表、科学发展观,到新时代,你会发现,我们放下的课本,我们的孩子仍会浸润其中,沐浴着大时代的恩泽。 那些看似离我们很远很远的人和事,如同政治,却从未离开过我们的生活。
那些波澜壮阔的年代,披荆斩棘中行进的祖国,都是他们在托举啊! 而作为大时代的小个体,我们的个体命运,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”小确幸“,始终也离不开那一个个伟大人物的“庇佑”。
5, 改革开放之后,中华民族大踏步融入世界潮流,做为总设计师小平同志钦点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,江公,会和邓公一样,同样会受到亿万百姓的热爱和追思。
一万个人心目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,对于伟人,我们是没有资格评价的。 但对于江公,毫不夸张地说,如果邓公是改开的总设计师,江公则是改开事业伟大的操盘手。 起码,在我心中是这样。 这只是我作为一个敬仰者、一个普通老百姓,一个公益人、一个普通青年创业者的真实感受。
(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联系删除)
6, 历史浩浩荡荡,留在后人心底的,是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景。
同样是1997年,香港顺利回归,两年后的1999年,澳门回归。 雄壮的《义勇军进行曲》犹在耳畔,“香港回归夜”呲呲拉拉的烟火仿佛此刻仍在眼前闪耀。 作为伟大历史的见证人,他守住了并发扬了邓公的政治遗产,江公功不可没。
史诗般地开拓,悲剧般的壮歌,苍茫大地,巍峨三峡。 1917年,孙中山先生在《建国方略》中首次提及三峡工程及改造三峡航道。毛主席、周总理、邓公等老一批革命家一直为三峡工程殚精竭虑,倾注了大量心血。 江公,他主政中国第26天便亲赴三峡考察,说出“万众一心,不怕困难,艰苦奋斗,务求必胜”改造三峡的豪言壮语,将三峡工程正式推向实施。
三峡工程最终还是在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手中变为现实。 这个曾经能威胁大半个中国的沧浪之水,能遏制命运之喉的世纪工程,于1994年顺利开工,同样在1997年实现顺利截流。 南水北调,南昆铁路,西气东输,大亚湾核电站,西电东送,青藏铁路...... 它们像横亘在祖国大地上的无字丰碑,在江公等一代又一代领航者手里成为现实。 中国人完成了一次又一次“人定胜天”的宏伟大业。
伟业长存于天地间,丰碑永刻在人民心里。 毛主席说:为人民谋幸福的人,人民要记住他。
长江有意化作泪,愿君携得彩云归。 江公虽远去,但我们要记住他,还有他们。 这盛世,如他所愿,也如他们所愿。
7, 大音希声,丰碑无言。
中共十五大前后,江公力挽狂澜,扶大厦之将倾,承前启后谋新篇,已过古稀之年的他,干了几件永载史册的大事:
成功破解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;战胜1998年特大洪水;顶住各方压力,坚决主张中国加入WTO,为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和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奠定坚实之锚;刀尖向内,支持时任朱相大力推进国企改革,淘汰落后产能,让大批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国企破产重组,并有效化解了2000多万国有职工分流下岗可能引发的社会危机;刮骨疗毒,破天荒地要求“军队禁止经商”,主张军事信息化改革,为后来的强军战略提供明确思路;继承发扬毛邓思想理论,在广东高州考察时提出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,即中共要代表先进生产力、先进文化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。
8, 时间的长镜头,虽陈旧,但扳动历史齿轮卡钳的声音,依然清脆响亮。
1992年,江公铿锵发声: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,集中精力搞经济。 祖国大地,一张轰轰烈烈的经济宏图徐徐铺开。 我们创造了数不清的“世界第一”。 在“三个代表”框架下,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摆在他心里最高位置,国企和民企受到同等重视,多种所有制并存,私营企业主也能走向舞台中央,甚至参政议政,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。
那个年代,人民士气高昂,有理想,有热血,有干劲儿,那是一个昂扬向上的年代,那个年代,是普通人、是理想主义者的乐园。 江公秉承邓公遗志,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,浦东开发突飞猛进,西部大开发轰轰烈烈,苏州工业园区成为中新外交合作的耀眼明珠。每年粮食大丰收,每年都有新进步,每年保持极高的GDP增速,而当年下海经商的10万体制内干部,被称为“92派”企业家,如今仍占据中国民营经济的半壁江山。
9, 我们普通人,总是要懂点历史的。 以史为镜,正衣冠、知兴替,明心智。 正如江公生前常说:一个民族的历史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现在和未来。 他也曾鼓励青年说:一个人的命运啊,当然要靠自我奋斗,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。
民族命运和个体命运紧密相连,是血肉相连。 前人栽树,后人乘凉。 现在的00后,在新时代光辉照耀下成长起来的一批青年人,要想感受一个特定时代的伟大人物的丰功伟绩,想体验当年一个个历史性事件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力,我们要把这些人和事,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思考。 这样,历史的脉络才会明朗,人物形象才会鲜活,你才会具有正能量,你才会更加热爱珍惜生活。
月黑雁飞高,单于夜遁逃。 欲将轻骑逐,大雪满弓刀。
要知道,江公当年掌舵的中国,世纪之交的中国,国运脉搏还很孱弱,市场经济体系、国防工业体系,民族工业体系仍在探索之中,内忧外患,以“某某功”为首的邪教横行,西方政客虎视眈眈,世界局势动荡不安。
10, 那个年代,各方面来讲真的是很难的。 江公带领全国人民韬光养晦、攻坚克难,排除万难,同样做了一件利在千秋的大事,前无古人地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“康庄大道”,就是分税制改革,为现在的强盛中国开创有利条件。 分税制改革成功落地,无论从经济学、政治学、社会学角度,还是放眼全球去对比,都说明江公是一位功勋卓然的政治家、思想家、战略家。 这是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90年代初,苏联解体,东欧剧变。彼时,西方政客们,看准中国东西部的贫富差距在不断扩大,他们纷纷预测中国也将随着苏联解体,富庶的东南沿海地区甚至可能成立联邦。 即使今日,美西方和平演变中国的阴谋也从未停止过。 可是他们并没有想到,在新中国成立40周年大会上,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的“长者”迅速指出:中央不掌握必要的财力,就不可能保证重点建设。 讲话结束不久,他的上海老同事(后来的朱相)也被调进京,肩负起了财税体制改革的重任。 1993年8月,秦皇岛会议结束后,一支60余人的队伍组建起来了,朱相亲自领衔,他们亲赴广东,与东南省份党政负责人展开艰苦谈判,推动分税制改革以及向落后地区施行财税转移支付。
后面的故事,去翻翻史料就知道了。中国不仅没有如西方政客所愿步苏联后尘而解体,还趟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。东南有生产,中西部有市场,中央通过调节转移支付,让中西部能够不断地向东部提供能源、原材料和劳动力,东南省份的质优价廉的商品走向中西部的千家万户,中国企业乘着WTO的东风把”中国制造“推向全球,也推动了中国各地区之间互补不断走向纵深。
那个时期,民企空前活跃,企业家越来越多,创业者越来越多,外资大量涌入,老百姓的腰包鼓了,人均GDP逐年增长,中国开启了长达30年的经济超高速发展。 由于二次分配的成功探索,也为当下我们施行三次分配努力实现“共同富裕”描绘了蓝本。 财税,是国之基,税收汇聚于中央,也为我们缔造出一支绝冠亚洲的国防武装。包括现在,国家级新区,各城市新区,国家重大基建能顺利推进,无不体现了中国财税制度的优越性,它几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盘和重要引擎。
是的,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,但却押着相同的韵脚前行。 中华民族史,也从来不会孤立而存在。 2022年8月,国务院在深圳,召开经济大省主要负责人座谈会:4个沿海省在地方对中央财政净上缴中贡献超过6成,国家要求他们完成财政上缴任务。 江公时代的分税制改革,施行财政转移支付,为国奠基,为民纾困,在全国一盘棋的背景下,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情下,其意义影响非常重大,可谓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。 在一个风雨如晦的时期,先辈们硬生生把它塑造成了一个黄金年代。
11, 陈寅恪先生说:读史早知今日事。 大约前年,我在准备一项计划书的时候,在图书馆检索资料,不是在《上海交大学刊》就是在一本政策文献上看到一段话,那是一本出版很久的文献,大概讲的是,我国在微电子、高端半导体芯片领域会被西方国家“卡脖子”的问题。 这篇文献的作者,正是江主席。
为了写今天这篇文章,我又重新在学刊数据库里检索到文献片段: “到2020年,国际上微电子技术水平将发展到14纳米(0.014微米)”“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,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,必须靠我们自己。只是一代一代引进新的生产能力是赶不上世界先进水平的,我们研究人员要争口气,否则发达国家在核心技术方面总是卡我们的脖子。”
这是2009年之前江公作出的重要论断。他总能轻巧地拨开历史迷雾,让整个世界望其项背。 时年虽已退休,但对中国民族命运有着山高水长的关心,对国际动态仍有着惊人的远见卓识。
真的,不要等到有些事情发生了才追悔莫及,未雨绸缪总是没错的。 江公的国际视野,使命感、危机感、民族责任感,高瞻远瞩,震耳发聩。
同样写这篇文章的时候,远在中东地区搞建设的中铁建友人,他们海外职工对江主席逝世都感到沉痛。 中国人有“守夜”的习俗,为了怀念他,友人等海外职工一夜未眠。 友人信息说,中东某国,美国大兵牵着狼犬可以随意冲开孩子们正在上课的教室,随意以安保为名冲进居民的房子......。
中国人今天能肆意享受着和平的阳光,祖国越来越强盛,先辈们为我们开创幸福美好的生活,没有理由不珍惜。
(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联系删除)
想一想,当年刘华清将军垫着脚尖看美国航母的样子吧,多么令人心酸;想一想,我们筚路蓝缕的航母之路;再想一想,我们忍辱负重的登月历程;空间站、908工程、载人航天、第五代战机...... 无不显示出这位伟大的享誉世界的革命家,江主席,他洞若观火,他深邃的战略眼光和英明决断。
11月30日,我国的空间站终于建成了。 那里飘荡着我们的国旗,6位航天员齐聚,中国人又一次创造了历史。 可惜! 正好这一天,他,永远地离开了!
(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联系删除)
12, 王小波在《黄金时代》里说:首先要当个正直的人,其次要当个快乐的人。
在开明的网络世界里,有人喜欢靠“键盘键政”,喜欢攻击调侃他人,偏于带节奏,热衷口水战。这是真的“too young,too simple”。
江公的生前影像,有时被网友拿来当段子调侃,做成表情包,甚至对他无底线的谣言猜忌。 这些,他老人家是不可能不知道的。
去看看他全英背诵演讲葛底斯堡的情景吧;去了解一下他生活中的趣事;去看看他在哈佛、莫斯科大学等顶尖学府的潇洒演说,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景;去看看他临时起意当指挥家、唱京剧、昆曲,放怀高歌《歌唱祖国》的情景;去翻翻历史,看看他在一众高官面前幽默自嘲的情景......。 细节,让人性光大,让人有血有肉,可以感知,可以触摸,真实而动人。
人性都是相通的,不是别人不计较,只是懒得理睬罢了。 他对美西方的打压会寸步不让,会为维护中国人的尊严抗争到底,只是对个人荣辱早已置身度外罢了。伟人之所以伟大,一定有我们普通人难以触达的大悲悯。
对于一个德厚正直的人,一个早已看遍世事的人,一个博学多才以“长者”自居的人,一个亲手翻涌过大时代风云的人,一个俯瞰过众生的人,地上掉个米粒儿都会捡起来的人,自然就能容天下之事,好的坏的,真的假的,全然接受,而后通达。 就像他的书法,力道矫颜惊龙,圆润大方,又收放自如,自成一家。 他,最后活得就像家里的长辈、邻居家的老爷子。 只是这个可爱的邻居家的老爷子,这个快乐率真的伟人,这个改变过中国历史进程的老人,永远离开了我们。
13, 2000年,美国记者华莱士和江公谈笑风生,问他中国为什么要封掉一些网站。 江公鲜明表态:我们希望通过因特网学到许多有益的知识,但是也要看到因特网上也有许多不健康的东西,特别是“黄赌毒”,这对我们的青少年一代是十分有害的。 他希望大家多去学习了解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,坚决抛弃腐朽的堕落的信息。
2022年5月,“毒教材事件”舆论哗然,人们纷纷找出老教材,我们怀念那个“真善美”的年代,教材真美啊!
怀念伟人,致敬大时代,我们要起而行之,除了携手发愤图强继承先辈们的遗志,还要谨遵先贤的教诲,抛离低级趣味,做一个精神世界富足的人,这是对伟人最好的告慰。
14, 1992年,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提出: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拳头产品,一定要创出中国自己的名牌,否则就要受人欺负。 1994年,江公发出号召并题词:立民主志气、创民族名牌。提出了“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”的著名论断。 在这个时期,一大批中国品牌经过激烈角逐迅速成长起来,成为老百姓经济生活中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。
早在1950年,时任上海益民食品一厂副厂长的江公,带领群众职工打造出了“光明”冷饮品牌,打破了外国企业对中国冷饮市场的长期垄断。 民族工业情怀深深印在了他的骨子里。
工程师出身的江公,他尊重知识,尊重技术,关心知识分子,爱才惜才。 主政中国后,他把“工程师治国”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,对民族工业、民族品牌的发展给予了极大关注。 他关心粮食蔬菜,也关心精尖科技。 华为、中国一汽、凤凰光学、烟台苹果、陕飞、五粮液、张裕葡萄酒.......。都有他的殷殷关怀。
1997年11月,江公在美国参观IBM、AT&T和贝尔实验室。提出高科技要“西为中用”的著名理论。 微软、IBM、AT&T、贝尔实验室等全球科技巨头纷纷在中国设立研究院,1995年到2010年这15年间,它们在中国招聘和培养了最顶尖的本土科技人才。 2000年左右先后成立的BAT,2010年左右成立的TMD等众多优秀的互联网企业,也由此开启了中国IT激荡回肠的30年。
那真是一个黄金年代。 民族企业大阔步,新飞、长城、联想、海尔、浪潮等一大批民族品牌发展一日千里。 那个年代,让人热泪盈眶。
15, 记得那是1991年夏季,也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。 南方遭遇特大洪涝灾害,我的家乡豫南地区也未能幸免,200万人无家可归,农作被毁,疟疾四起。 那时我正读小学,有很长一段时间,每个星期都能从学校领一些衣物和生活用品带回家。祖国四面八方,港澳台同胞,海外侨胞,老人儿童,纷纷捐款捐物,帮我们渡难关。 镇上领导、学校老师说:从国家领导人到各级政府,非常关心大家的生活。 领回家的衣物鞋子,款式新颖,在家乡小城镇都很难看到,很多还是新的。 现在回想,那些受捐赠的物品,它像一面窗口,让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,也看到了人性之善。它像一粒星星之火,照亮了我现在的持续公益之路。
中国人血浓于水,互帮互助、相亲相爱,是一种有着非常深厚积淀的传统美德,它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形式。 新中国成立之前,我们国家就有了萌芽期的共产主义慈善观,党的“福利救济”“公民互助”思想一直延续至今。
江公时代,企业家们倡议成立中国光彩事业平台,他亲自回信说这个想法非常好,还欣然为光彩事业题词: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,促进共同富裕。 这是一次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,中国光彩公益事业从此大放异彩。 1991年11月,他还为希望工程题词:支持希望工程,关心孩子成长。 他本人多次带头捐款捐物,多次到贫困地区看望失学的孩子。 他同样也带领号召国家领导人为贫困地区、受灾地区捐款捐物。 (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联系删除)
一念为苍生,一念又为乾坤。 如今斯人已逝,但人间慈悲长留,也留下了民心之暖。 江主席,共和国之子,赤子之心让人怀念。 怀念他,致敬他的公益精神。
16, 也许,人生如草芥,但星空却永恒。 这是公元2022年11月30日,北方已覆冰雪,南方枝木仍在焕新,大地轰然一响,我们也成了星尘。
那个时代 虽说不十分完美 但回头看看 却是一个黄金年代
我们每个人,也是那个年代的星;现在,是照亮他远去的心灯。但我们的那个黄金年代,却从未走远,只是在新一代领航人手里,成就了新时代,成就了另一番盛世。 如他所愿,如他们所愿。
愿星空没有困顿之苦,没有病薨之痛。 轻声道别吧:江公,您走好! 后来人踏着新时代奔阔向前,休回顾,莫回头。
[ 文/ 斑小将品牌、斑消宝公益基金会负责人 涓子] |